7月20日晚,为期六天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体育女子组五人篮球A、B组决赛之冠军赛在汕头落下帷幕。
赛事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热情澎湃,更是城市能级的跃升:全民健身设施日益完善,交通路网持续织密延伸,志愿服务传递暖心温度……从这些细微的变化中,不难看出汕头从“以赛建城”到“以赛营城”的逻辑转变。一张张充满“烟火气”的发展蓝图,让这座“活力之城”生长在市民的期待里。
时隔10年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,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发展擘画定向。当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,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,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,赛事不仅为汕头带来影响力和知名度,更成为汕头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,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强劲动能。
城市建设提质增效
赛时活力盛、赛后惠全民
体育赛事,始终是汕头城市建设的“催化剂”。
早在千禧年初,汕头市游泳跳水馆便已崭露头角,先后承办第九届全运会跳水比赛、2010年全国跳水冠军赛等重量级赛事,更成为国家跳水队及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队伍的集训地。
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落地汕头,这座城市迎来了新一轮升级契机。潮汕体育馆、正大体育馆等一批场馆完成提质增效,不仅满足了十五运等顶级赛事的办赛标准,更成为服务市民健身、承载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。场馆除了优化体育工艺、信息化系统及配套服务设施,还通过“免费+低收费”模式向市民开放,兼顾赛事与群众健身需求。
赛时活力盛、赛后惠全民。近年来,汕头聚焦群众需求,推动东海岸体育公园、星湖体育公园等一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投入使用,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2.91平方米,推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。
“汕头变化很大!这个赛道可以很好地宣传汕头。”2024年汕头马拉松上,年过花甲的市民陈一帆说道。干净整洁的海滨路上,人们一路领略潮风古韵的老城区与活力四射的新城区,海内外跑者穿梭于城市地标间,在奔跑中感受汕头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,这正是赛事与城市风貌的完美交融。
办赛的脚步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,见证着这座城市交通网络的日新月异。从厦深铁路、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及厦深联络线通车,到2023年底汕汕铁路汕尾至汕头南区间段运营,再到粤东城际铁路“一环一射线”和漳汕铁路全线开工,汕头正加速编织一张内联外通的铁路网。
目前,全市在建铁路里程达116公里,不断完善的铁路骨架让客运效率日益提升,一个个城市交通圈的形成,既为赛事期间的人员往来提供保障,更让市民享受到出行的便利。
城市环境宜居美丽
保障“安全线”、筑牢“幸福线”
城市建设工作的重心,是让民众“住有所居,住得舒心”。近年来,汕头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,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,提升基础设施、人居环境、公共服务水平,让“宜居安居”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获得感。
眼下,汕头城乡大地生机盎然,普通的一个巷道转角,或许就能偶遇一片绿树滴翠、一丛似锦繁花。“当初买房,就是奔着这片公园来的。”刚搬来东海岸片区生活不久的谢书桐说,从家里出来就是侨韵公园,每到周末她都会带着孩子、陪着父母到公园逛上一圈,近年来这里也成了一处网红景点。
2023年以来,汕头已建成“口袋公园”115个。截至2024年底,汕头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9.45平方米,建成区绿地率为40.78%,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为42.15%。“推窗见绿、出门见园”成为市民的生活日常,城乡共同绘就一幅绿美生态画卷。
安居乐业是最朴素的民生期盼。在汕头,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,2023年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.68平方米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较2015年增加1.23平方米。
“很幸运配租到保障性租赁住房,心里特别激动!”来自江西的青年周贤通分到了一套每月租金只要313元的包租房,交通、生活都更加便利,这让他激动不已。据悉,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434套,全市累计实施租赁补贴发放9676户,新筹集公租房350套,实现低保、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“应保尽保”。
“安居”是基础,“乐居”是追求。汕头累计开工改造小区722个,惠及18万余户居民,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任务目标。此外,老旧小区改造与加装管道燃气、供水提压、增设电梯等结合起来,累计完成236个小区的加装管道燃气、412个小区的供水提压改造、502个小区的排水改造、514个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、91个小区的适老化改造。
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,更是一堂生动的“民生实践课”。从保障“安全线”到筑牢“幸福线”,汕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,让一件件民生工程既有力度,更有温度。
城市治理以人为本
呵护“一老一小”、守护“朝夕美好”
“志愿者们都很好,我有什么事打电话,他们就会来帮我解决!”年逾八旬的肖玉英洋溢着满脸笑容和欣慰,对“汕头呼援通”连连称赞。
评判“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”,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。从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,一切从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,下足“绣花”功夫,着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,才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。
“一老”“一小”,一头连着“夕阳”,一头连着“朝阳”。近年来,汕头根据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的需求特点,积极开展“一老”“一小”民生项目,提升群众的幸福感、满足感、获得感。
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,临时、短期、长期、“候鸟式”等灵活多样的托养服务,让老年人实现了“家门口养老”的愿望;在遍及城乡的长者饭堂内,老年人吃上了热腾腾的可口饭菜;在千家万户中,“呼援通”志愿者对老年人需求进行一键接单、派单……近年来,汕头不断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,以不同类型的服务实现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。
“各位在嘉顿社区工作的叔叔阿姨,你们想方设法地为我们带来惊喜和欢乐,让我们的假期变得有趣、有意义,谢谢你们!”这是嘉顿社区收到孩子寄来的一封感谢信。该社区开展“彩虹公益课”品牌项目,从暑假延伸到全年,课程涵盖绘画、音乐、书法、手工制作等领域,惠及儿童超3400人次。
进入暑期,汕头的文明实践课堂纷纷上线,通过非遗体验、国学课堂、公益托管等多种形式,让孩子们在炎炎夏日有了“家门口”的好“趣”处,以优质文化供给赋能文明实践活动,让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、提升素养。
城市发展注重内涵
文脉赓续延绵、文明浸润心田
汕头不久前新晋“全国文明城市”,这份荣誉成为十五运会汕头赛区最亮眼的特色之一。从“办一场赛”到“兴一座城”,汕头正以文明为底色迎接这场全民体育盛会,朝着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人民化城市迈进。
在点滴的文明细节中,可以窥见城市发展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轨迹。每逢大型赛事在汕头举办,汕头各大景区客流如潮,环卫工人、志愿者等穿梭大街小巷引导市民文明出行,人们用实际行动诠释“无痕旅游”的理念……一幕幕暖心的画面,成为游客与汕头双向奔赴的文明风景。
近年来,汕头鼓励志愿者和服务组织参与文明实践,构建起“1+8+N”志愿服务队伍体系,全市近107万名志愿者开展扶弱济困、文化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。一场场志愿服务随着文明新风融入百姓生活,点点微光汇聚成文明之光,为城市文明“加分”。
文脉赓续,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能丢失的一份坚守。在汕头,依托各级文明实践阵地,市民群众欢度“我们的节日”,“百千万工程”文明集市人气十足……这些既“接地气”又“冒热气”的活动,让文明浸润群众心田。
据统计,今年上半年,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367场次,惠及群众约47.5万人次。
历史感,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维度。汕头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创新,侨批展、英歌舞、龙舟队等潮汕传统文化在海外频频亮相,日益繁荣的文旅市场更吸引海内外游客来汕游览,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指,“城市的核心是人”。从城市居住品质的提升,到“一老一小”的民生福祉,再到传统文化焕发光彩,汕头正用看得见的行动、摸得着的成效,让人民城市的理念在基层生根、开花、结果。
南方+记者 张晓宜 陈斐仪
点击图片,一键报料↓↓↓
炒股配资官网开户,景逸策略,配资平台实盘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